如访问速度慢,请访问www.23469.net
当前位置: 首页 > {name}
新闻中心
  • 27 2024-01
    今年以来,唐山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上半年进出口完成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7.4%,出口大幅回升,完成17亿美元,同比增长130%,进出口总额创历史同期新高,但是由于部分企业防范风险意识差,由此引发的纠纷逐渐增多,进出口贸易风险也越来越多。为此,市贸促会提醒进出口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据市贸促会会长孙良勇介绍,最近,市贸促会接到多个涉外贸易纠纷咨询电话,此外还接到5家进出口企
  • 27 2024-0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占我国出口市场比重60%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进口需求大幅萎缩。在此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急于通过拓展新市场来扩大贸易量,巴基斯坦等欠发达地区即是其目标市场之一。但这些企业往往对新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套用在发达市场的国际贸易经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贸易纠纷甚至贸易诈骗频发,企业损失惨重。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还存在很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2010年我国
  • 27 2024-01
    “2007年以来,上海海事法院受理的各类海事海商案件已连续3年以12%左右的幅度增长,2009年全年达1742件,标的总额为14.02亿元。”上海海事法院今天向社会公开发布《2007-2009上海海事法院海事审判情况通报》(即海事审判白皮书)。据悉,这在全国海事法院尚属首次。海事审判白皮书透露,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起,上海海事法院受理的船公司追讨运费、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码头堆存保
  • 27 2024-01
    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际骗子往往利用私人空壳公司,以开展国际贸易为幌子,通过签订合同骗取合同预付金。这样的烦心事,不少企业都曾经碰到过,但由于害怕过高的诉讼成本或者过于冗长的司法程序,都选择了忍气吞声。春节刚过,宁波市一家企业却通过向所在国报警的方式成功维护了自己的权益。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受骗上当后,利用所在国的司法制度,及时向骗子所在国报警,不失为一种维权的有效方法。支付预付款后发现被骗2008年
  • 27 2024-01
    隔着1万公里的太平洋,当一位客户连同货款一起变得“悄无声息”时,中国的小出口商们,损失的可能是数十笔生意才能赚回来的利润。2010年2月的贸易数据表明,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全年出口额已经达到12016.7亿美元。但是,这个数字可能也意味着,中国出口型企业的总体坏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商务部曾经根据市场调研估算的数字,中国出口型企业的总体坏账率高达5%。在金融危机之后,中
  • 27 2024-01
    (来源:中国企业报)关粒是香港俊彦(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俊彦公司”)董事长。去年11月份,他所在的公司与广东伊丹珊实业有限公司、惠州万达鞋业有限公司、香港冠行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委托广东某律师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iticross公司违约和合同欺诈。今年7月初,法院判决上述4家中国企业胜诉。但此时广东伊丹珊实业有限公司已经破产,而惠州万达鞋业有限公司、香
  • 27 2024-01
    晨报讯 商务部网站最近公布了海外20多家骗子公司的名录,这些骗子公司在网上频频设骗局骗钱、骗货,国内已有多家中小企业和“外贸个体户”受骗。有关人士称,在网上获知采购、招标等信息时,须谨慎对待,最好上商务部网站查对骗子公司名录,以确保外贸、外经活动安全。贝宁官方语言为法语,贝宁有许多以尼日利亚人为主的皮包公司建立英语网站,摆出“政府网站”的样子,不断发布各种假的采购信息,同时谎称贝宁进口货物需要首先
  • 27 2024-01
    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14000亿美元,再次雄居全球第三位。而另一方面,国外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逐渐加剧,全年共有18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21亿美元。尽管国外对我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手段多是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缺乏信用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缺乏信用管理理念,国内出口企业做生意有时只是凭借感觉和侥幸,结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轻者利润受
  • 27 2024-01
    (来源:深圳新闻网)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出口企业被国际“老赖”恶意欺骗、货到拒付款的案例呈上升趋势。出口信用专家提醒出口企业应该警惕跨国订单中的陷阱。货物到港,买家谎称年审赖账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2005年初,深圳某生产电池的出口企业收到了一份来自巴基斯坦进口商的传真,声称要购买价值7万美元的电池。双方于2005年6月签订7万美元的合同,约定支付方式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运单据。10月份,货物顺利抵
  • 27 2024-01
    现在随便上网百度或者google一下,输入关键词“海外骗子公司”、“海外诈骗”就会出现成百上千的链接,其中许多都是痛诉自己的受骗经历或者指出哪些公司是属于这类的。那么一个问题不禁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公司、个人上当受骗,而这些海外骗子公司还是屡见不鲜呢?还能时常得手呢?这其中固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但是有一个关键点就在于许多企业、个人自身的防范意识不足,不能做